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中菲仁爱礁争端白热化:菲律宾的宿命就此注定

“廉价劳动力”在这个时候成了抢占公共资源和就业岗位的“吸血虫”,“便宜原材料”则成了“打击美国本土产业的倾销商品”。一时间全美从工人到老板都希望甩掉菲律宾这个“吸美国血的包袱”:要限制它的移民,要跟它打贸易战。美国从不缺乏对付对手国家的政策工具,唯一的问题是菲律宾并非“对手国家”,而是自己的殖民地,连关税都没法收。这可怎么办?

面对这个尴尬的局面,北美的大聪明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办法:让菲律宾赶紧独立不就行了?于是在193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菲律宾独立法案》,该法案制定了一系列过渡程序,要求菲律宾在十年后正式独立。结果一年后,菲律宾参议院否决了这个法案……

看着这么孝顺的殖民地,美国人无言以对,他们只好在菲律宾否决《独立法案》后的几个月又马上颁布了新的《独立法案》。新法案承诺给予菲律宾更多的好处,并要求他们在1946年正式独立。

最终菲律宾只得无奈接受分家的结局,尽管后来遭受了二战的冲击,但最终的独立日期也没耽误,一到点美国就拜拜了。所以菲律宾现在的独立并非来自于自己的努力争取,而是来自于美国的主动推进,这与其说是“独立”,不如说是“被甩”。这样的方式固然温和,但副作用也很大,那就是无法切断和宗主国的深厚羁绊。

而这又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菲律宾的运行模式。上面说过,殖民者统治殖民地的最好办法是用自己的暴力去为本土精英背书,给予他们特权,让他们代替自己去行政。这个办法看起来很方便,但也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管理者缺乏权威。正常国家的管理系统一般都要经过战争的洗礼,其统一天下的过程,也是树立自身权威的过程。比如说美国的官僚系统就是建立在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基础上的,不服的人早在当年就被剿灭了。

而菲律宾的管理系统靠的则是殖民者的“赋能”,它自己没有一个树立权威的过程,本质上不过是殖民者的手套。所以大家并不怕你,怕的只是你背后的殖民者。只要殖民者不盯着,人们也就懒得听你的了。这颇有点像大家在学校里对待班长和班主任的不同态度——班主任不在的时候,没有几个人会鸟班长的。

缺乏权威,管理就会低效。但在具体工作中也不可能屁大点事就找殖民者过来站台,如果是这样的话还要你这个手套何用?所以殖民者就得想个办法去把这些本土精英的权威树立起来,这样自己才能高枕无忧的躺赚。有什么办法呢?殖民者的办法是搞选举。

简单的说就是在我正式任命这个管理者之前,咱先走一个选举的流程,让所有人都无话可说。菲律宾这套“通过选举来树立权威”的方式在西班牙时代就被引入,后来的美国人又按照自己的经验对该系统进行了改革升级。但是不管游戏规则怎么改,都无法改变这么一个事实:西方的民主制度是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多股力量的反复博弈慢慢演化出来的;而菲律宾的这个民主制度是外来人生搬硬套安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