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是市场经济让中国人吃饱,而不是袁隆平吗?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中国与独立建国的印度相当于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作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它的工业基础要远远好于中国。1949年,印度人均粮食产量155.4公斤,中国人均粮食产量208.6公斤;到了2014年,印度的人均粮食产量仅为192.7公斤,而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却达到了442.8公斤。

试问,市场经济怎么没能让印度人吃饱饭?

小右们或许会说,是改开让中国人吃饱饭的,因为改开开始也实行了市场经济。

然而事实情况是,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行了仅仅四年,到1956年306.8公斤,达到让中国人吃饱饭的要求;其后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通过高积累支援工业化,加之三年自然灾害的波折以及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增长导致的人口总量的迅速增长,人均粮食产量到改开前的1978年也仅仅是增长到316.6公斤。

更重要的是,毛泽东时代积累起来的种子改良、农田水利建设、化肥生产线投产在70年代末期开始才逐渐显现出了威力,到1996年将人均粮食产量推升到412.2公斤;全面市场化改革以及加入WTO之后,人均粮食产量不增反减,到2003年更是掉到333公斤。

2003年之后的减免农业税费、农业补贴,提高了农民种田积极性,才使得粮食产量逐渐回升到1996年的水平,然而,这样的农业补贴行为恰恰是违背价值规律的“反市场”操作——多年来,美国政府一面要求中国遵循自由贸易规则、取消农业补贴,一面又为了保护本土农业对美国农民实行高额补贴——这是对小右们鼓吹的“市场开发,都有饭吃”的又一个辛辣讽刺,小右们的美国主子真要遵循市场原则,就不该补贴美国的农民。

可见,粮食产量的增减、“吃饱饭”的问题跟所谓的市场经济并无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