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办国办印发了一份重磅文件——《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并明确了行动时间表,其中许多数据、指标可以说相当严格。
一
仅在“蓝天保卫战”一项,文件就提出了两组指标——
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换算下来,一年有10个半月是好天气。
离目标只剩4年,攻坚战名副其实。
再看现实:《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2025年要达到87.5%,看上去只需提高0.5%,也就是增加两个优良天数就够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意见》提出的目标是全国平均水平,现在还有不少地区是远落后于平均分的“差生”。
比如,长三角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是85.2%;汾渭平原11个城市是70.6%;京津冀及周边28个城市是63.5%。3个地区加起来80个城市,有的分数还落后不少。全国一平均,空气优良的拉萨、海口等地表示很累,几乎全年都在贡献优良天数,可一年也没400天呀!
要提升全国优良天数水平,重点地区还得加把劲。咋办?“协同减污降碳”。
也就是说,为了保卫蓝天,我们要把烟囱里的黑烟黄烟变成白烟或不冒烟。二氧化硫造成酸雨?那就把它做掉。氮氧化物影响雾霾?氨水安排上。像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质,没有直接毒害,过去不被认为是污染物,不在污染防治任务清单上。但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推进,我们发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其实和传统污染物的减排高度同步。
为啥不一起减排呢?这就有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概念。
在汾渭平原和华北地区,大量的煤炭消费是同时造成重污染天气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元凶。最直接的对策就是《意见》所指出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的煤炭消费量分别下降10%和5%;汾渭平原受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的影响,短期内减煤压力很大,目标是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
减煤怎么减?这里头有大学问。
二
首当其冲的是传统的高煤耗产业。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行业,原本就产能过剩,行业内卷,徒增能源消耗而不创造更大经济效益,不如将资源让给其他生产效率更高的行业。生活上,传统的小煤炉要逐步淘汰,《意见》说“重点区域的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这是因为平原地区交通方便,有更好的能源替代条件。
2024-11-22 09:56:55
2024-11-21 10:13:52
2024-11-20 09:34:44
2024-11-18 13:29:04
2024-11-15 09:39:10
2024-11-14 10:22:36
2024-11-13 09: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