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全球半导体帝国的三大操盘手,有个中国人上榜

邂逅半导体产业几经周折之后,张忠谋邂逅了美国的初代半导体产业,于1958年入职当时的领先企业——Texas Instruments(TI),27岁就成为了工厂的负责人。TI虽然为IBM生产了用于大型机的晶体管,但很难生产出良品。

但是,张忠谋反复进行试错实验,终于成功生产出了优质的晶体管。于是,当IBM的干部造访的时候,张忠谋与他们进行了以下谈话。IBM:“你就是张忠谋?此次成功生产出了晶体管,我们十分吃惊,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张忠谋:“我们在这样小的工厂里,从早到晚一直思考并反复进行实验,终于成功了。”IBM:“像我们这样的大企业都无法为这样高风险的产品安排产线,谢谢你的帮助。”张忠谋表示,这件事是他在TI工作27年感触最深的一件事。

此外,据说,自那以后一直不太满意的IBM的态度也有所改变。据说后来张忠谋意识到,哪怕是外包企业只要能将技术做到极致,也可以与大企业抗衡。也许这就是张忠谋成立TSMC的原动力。

张忠谋的转机张忠谋的成绩被认可,且荣升为TI的半导体部门的负责人。但是,TI专注的不是风险高的半导体,而是稳定性较高的家电产品,张忠谋不满于TI的经营方针。于是,张忠谋在54岁的时候,迎来了转机。1985年,中国台湾当局提出“希望台湾可以创造出全球通用的半导体产业”这一要求,张忠谋接受要求,就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ITRI)院长,并表示:“我希望改变在美国走过的路,希望把在美国学习的知识带到台湾来,以提高台湾的工业竞争力。”

但是,要说起1985年,那是日本赶超美国、席卷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时代。当时的台湾还仅有一些小型的零部件厂家。到底该怎么做才好呢?张忠谋开始发愁了。张忠谋的1987:大家都反对的晶圆代工厂最初,台湾当局期待张忠谋可以发展垂直统筹型(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IDM)的半导体厂家,但是,张忠谋认为台湾过于落后、不具有设计优势、资金不足,很难在IDM上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