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华深读|这个“村”的新风向标,新华社万字长文讲透了

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此。新华社发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向东约2公里,是中关村的“起点”——当年被称作“电子一条街”。

1988年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升级为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年起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历经数十年,中关村的地理版图在不断扩张。

1988年,24岁的王文京决心告别铁饭碗,自己开办公司做软件。他向第一个客户借了5万元,在中关村租下一间9平方米、能打电话的小平房,过起“白天跑推销、晚上敲代码、在办公室倒头就睡”的日子。如今,他的企业在北京北部一条以“用友”命名的道路上拥有占地680亩的独立产业园。

从北京海淀南路到魏公村、白石桥,从入驻上地到落地永丰,即便如此不断急速迁移、扩展,王文京的“商业版图”仍从未离开中关村的范围。因为,在中关村,“奔跑”的速度更快。

2011年拍摄的中关村广场夜景。新华社发

中关村的扩张不止于空间。

20多年前,鼎好大厦是中关村标志性建筑,与海龙电子城、e世界构成“黄金三角”,那时的主业还是电子产品大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