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敲定了民营科技企业迫切需要的18条改革举措。
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从最早的给予税收、贷款、定价、贸易等便利,到明确中关村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从破解“九龙治水”组建中关村创新平台、开展先行先试改革的“1+6”新政,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权”改革、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投贷联动、“国际人才20条”等改革试点……
从敢为人先到先立后破,中关村实现了制度创新的迭代。
这片热土上,一轮又一轮的政策突破,正大刀阔斧地破除着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出发,邵峰步行就能到北京炎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会议室。
相距约一公里的两处办公地,串起了邵峰的两个身份:一个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生所学术副所长,另一个是炎明生物联合创始人、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
科学家跨界,源于这家研发机构独特的体制机制。这里不设行政级别、无事业编制,不重论文、不唯奖项,而是进行5年一次的国际同行匿名评议。
这里同时有明确的导向:必须瞄准国际最前沿,必须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
2025-07-15 16:54:43
2025-07-15 16:19:13
2025-07-14 15:09:37
2025-07-14 15:20:36
2025-07-11 16:29:40
2025-07-11 15:06:52
2025-07-11 14:40:01
2025-07-10 16:55:55
2025-07-10 16:01:43
2025-07-10 16:17:36
2025-07-10 15:45:10
2025-07-10 15:52:48
2025-07-10 15:48:42
2025-07-10 14:46:55
2025-07-10 15:07:11
2025-07-10 15:05:35
2025-07-10 14:53:42
2025-07-10 15:09:59
2025-07-09 16:30:43
2025-07-09 16:16:41
2025-07-08 16:32:56
2025-07-08 16:28:33
2025-07-07 18:10:17
2025-07-07 1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