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月底与马克龙的电话会谈中,普京的回应远谈不上达到法方最初的期待。据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报道,克里姆林宫在事后发布了一份新闻稿,突出的重点与法方并不相同。克宫称,普京在电话谈话中一直强调西方盟国集体拒绝倾听俄罗斯的核心诉求。不仅如此,俄方还将“仔细研究”此前西方国家对俄诉求作出的书面回复,然后“据此确定将采取的行动”。也就是说,在普京略带含糊的话中,军事选项并没有被排除。
尽管俄方官员确认谈话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普京还是说了一些马克龙爱听的话。他赞扬马克龙是“唯一可以进行如此深度对话的西方国家领导人”。
即便在2月7日两人的线下会谈结束后,俄方释放的信号也谈不上十分积极。英国《金融时报》曾报道称,普京和马克龙就一系列东欧局势降级措施达成一致,俄罗斯将会在俄白联合演习结束和从白俄罗斯撤军。但此说法马上遭到克里姆林宫方面反驳。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称,莫斯科和巴黎未能达成任何协议,“这根本不可能,因为法国是欧盟成员,是欧盟轮值主席国,(但乌克兰不是欧盟成员)。虽然法国也是北约成员国,但法国在北约没有领导权。北约的领导权属于另一个国家,所以我们和法国有什么协议可谈呢?”
1月25日,政治学者、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巴黎分支机构负责人亚历山德拉·德霍普·斯海弗在法国《世界报》上撰文,直指本轮乌克兰危机再度暴露出欧盟在地缘政治中的脆弱性。
斯海弗分析称,乌克兰危机让欧盟的脆弱性再次体现,特别是欧方对美国领导权和俄罗斯天然气的双重依赖。假使欧洲想要控制自己的边界和政治未来,制定出摆脱这种双重依赖的战略至关重要,而这很大程度上要仰仗德国,不过当前其联合政府含糊其辞,让面对俄罗斯本就脆弱的欧盟受到了进一步的损害。
《纽约时报》则分析称,与美国相比,无论欧盟接下来想做出何种动作,其不得不考量的风险因素也比拜登政府多得多,天然气问题就是一个老大难,而俄方“断气”无法影响美国。
这种说法得到了欧洲媒体的呼应。捷克媒体“你好,新闻”(Halo Noviny)近日评论称,乌克兰局势僵持下去美俄都可以接受,若俄停止通过乌克兰向欧盟输送天然气,而“北溪-2”又迟迟无法运转,那么扮演“救世主”的美国刚好可以向欧洲国家出口昂贵又不环保的能源和燃料。
如今在欧盟内部分歧日益公开化的能源转型问题早已与乌克兰危机息息相关。法国《世界报》分析称,法德的能源消费分别依赖核电和天然气,两国与荷兰、丹麦等新能源发展迅猛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对俄立场。后者主张对俄强硬,减小欧盟对天然气进口的依赖,因此也倾向于大力支持乌克兰。但法、德则十分谨慎。无论是外交支持还是武器装备援助,都远没有丹麦、荷兰等国那般积极。
2025-07-25 13:25:54
2025-07-24 14:01:02
2025-07-22 14:05:01
2025-07-21 14: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