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70年“粮食”供应变迁,从粮票定量到精吃细吃

1953年,北京居民凭票购粮,每月人均粮食定量为27.86斤;2018年,粮票早已成了纪念品,北京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下降到每人每月25.2斤。“口粮消费下降说明消费品种不再单一,可选择性更多了。”9月28日,记者从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首都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粮票消失了,粮食消费实现了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席茓囤。北京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

北京90%以上粮食从外省调入

据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供应紧张。1953年,北京市粮食产量极低,仅为12.5万吨。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大幅增长,1993年达到284.1万吨。

2014年,北京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调结构、转方式,高耗能、高耗水传统农业被列入限制发展产业,粮食产量逐年降低,2018年北京市粮食产量降至34.1万吨。

随着粮食产量的逐年降低,北京市粮食主销区的特征越发明显,90%以上的粮食需要从外省调入。改革开放以前,北京年征购贸易粮从1953年的22.4万吨增加到1979年的27.8万吨,粮食还处于短缺状态。改革开放后,随着粮食生产的稳步提升,粮食流通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市外调入及进口粮的有效调节,粮食供给充足,2018年,北京粮食供给量已经达到623.9万吨,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27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