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正文

大唐从印度“打来”一份美食,中国赚了上千年

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恰恰是中国东南沿海强大的制糖工业,一直推动着铁锅的技术进步。

三、白花花的糖,赚足了西方世界白花花的银钱

当然,比起相关产业的意外惊喜来说,制糖业本身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那更是深远。特别是明代时,中国的制糖产业,又终于完成了历史性的突破:黄泥水淋糖法。

黄泥水淋糖法,以《天工开物》的记载,就是把甘蔗榨汁后火熬,先制成黑砂糖,然后把黑砂糖放入瓦制漏斗里结块,再把黄泥水浇入漏斗产生反应,就能得到雪白的白糖。这么个简单技术,意义却无比震撼:中国古代糖果中最为昂贵,一度只是达官贵人专享的白糖,从此可以大规模生产,走入寻常百姓家。

比如在当时制糖业发达的广东,明清年间时老百姓“无论贫富”,婚嫁等大事上都要用糖果做“宴客答礼”。市面上的糖食多达数十种,不但民间食糖成风,每年更远销全国各地。吃糖,已经是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日常需求。这事儿放在现在看,似乎不算啥,但放当时“全球范围”,却是意义重大——欧洲直到16世纪才吃上蔗糖,白糖更是其中珍品,英国的贵族只有在生病时,才有机会享用一点。

这么一来,在当时中国可以用“亲民价”买到的糖,贩卖到欧洲就是天价。“隆庆开关”后,单是近邻日本,每年就要从中国进口数万担糖。17世纪初时,“海上马车夫”荷兰通过大规模向欧洲倒卖中国糖,年年赚取暴利。后来英国也参与进来,明末时每年就要从中国购买上万担糖,到了清代时“即远如不列颠三岛,亦有华糖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