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肖生活 > 正文

“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和他们不敢犯错的人生

有段时间,为了追求完美,她发现自己变成一台永动机,怎么也停不下来。研究生入学第三个月,刘畅就已经找到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并开始着手筹划开题报告。同时,她不停地在校外找专业对口的实习工作,提前为秋招做准备。刘畅形容这种感觉就是,“如果没人给我正向反馈,我觉得自己就是个没有意义的人”。

刘畅的父亲要求她从小必须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小时候,但凡做错事情,刘畅就会有恐慌、焦虑、心跳加快等心理反应,担心自己要承担未知后果。在父母的指导下,刘畅按照他们的意愿选择专业、学校,顺利读完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近期,刘畅报名参加了国考、省考等相关考试。她说,“因为害怕走错路,我已经内化了这套规则。就像父母觉得我应该当公务员,我觉得自己就应该去考公”。

来半分是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教师。她对“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并不惊讶,在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一些家长在子女的成长阶段,会产生一些偏执性的追求,尽一切努力不让孩子体验挫折、焦虑或失败等过程。尤其在社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父母的期待也会随之升高,会因无法承受失败成本而加强对孩子的保护与控制。

事实上,迫于外界老师同学的压力、家庭中父母给的压力,这些孩子通常以满足他人需求、获得他人正向反馈为目标,甚至有讨好型人格和完美主义倾向。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宣泄与释放,会产生比较严重的抑郁、焦虑等情感问题。

刘畅的自我内卷状态一直延续到她研究生毕业。接连不断的挫折打击让刘畅开始思考努力的意义。早早开题的她发现,选题因数据收集受阻只得搁置。“卷”过多项实习后,她依旧没有在秋招时收获满意的offer。拿到手的offer薪资水平与她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的同学无异。

这一切让刘畅感到焦虑、失落与窒息。这一刻,她在豆瓣发了名为“好学生心态受迫害的一年”的帖子,并创建了“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希望找到有过相同心态的人。

一定要将别人踩在脚下吗

陈婵是“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中的一员。

多年以后,当陈婵已经就读于复旦大学某强势专业时,她依旧常常做噩梦,梦见高中的历史老师在班上划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