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3月底,新能源车产业都是“大新闻”。造车有如围城,想进去的挤破头,想出去的撒腿奔。
小米真亏得起吗?
3月24日,小米交成绩单,属实不太好看,2022年成了上市以来首个营收、利润双双下跌的财年。手机卖得不好,没人感到意外,全球同此寒凉,都靠同行衬托。引发争议的是小米造车,“2022年小米对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所投入的费用为31亿元。
全年研发支出达160亿元,5年研发复合增长率达到38.4%。研发人员占比进一步扩大至占员工总数的近50%。”去年3月,雷军的豪言壮语言犹在耳,“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我们有钱,有研发团队,有全球智能生态,我们亏得起。”
小米是有钱,但是真亏得起吗?小米造车,是全资投入,满负荷拖曳的真烧钱。总收入同比下滑14.7%、净利润骤降61%的财报数据,都给“亏得起”投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更存疑的是团队。此前推出的概念车,被指“设计平庸”,钱不是问题,人是问题。
智能电器和电动车的人才并不通用,短板迟迟没有补上。小米招聘官网显示,正在北京、上海两地大量招聘汽车业务员工,职能包括研发、市场等方面,岗位数量超400个。
按照小米公开的计划,实现量产还有一年。如此大规模的招聘,情商高的说法是最后冲刺,情商低一点的说法是准备不足?雷军造车的豪赌,背离了他发明的“飞猪理论”。
国际上,由于全球经济表现欠佳,“绿色概念”开始陷入审美疲劳,连绿得油汪汪的欧盟都不得不放宽“2035禁燃令”,造车故事含金量褪色不少。国内汽车行业同样不容乐观,这一轮如火如荼的价格大战,加速了新能源汽车全行业洗牌的到来。风口不再,猪显原型。小米还在风中凌乱中坚守,华为已然做出了后撤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