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如果没有中国相助,俄罗斯只剩下这一条路可走

虽然继承俄罗斯帝国的俄罗斯共和国临时政府不识时务地继续进行战争,但俄军显然已经毫无战斗力,在1917年7月的波洛夫之役中被德奥联军击败。俄国工人及农民实在忍受不了无止尽的战争和贫困,在列宁首先承诺举行大选的前提下支持列宁领导了10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此后列宁依靠武力建立了苏俄。这种夺权的方式让俄国立即陷入了分裂和内战。

苏俄为了摆脱对内、对外两线作战的困境,就希望迅速结束一战战事。1917年12月3日即开始与德国进行停战谈判,1918年3月3日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在条约中苏俄放弃了波罗的海沿岸、波兰局部、乌克兰、黑海周边的广阔地区(这些地区当时基本都不在苏俄的控制范围之内)迅速结束了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战事,开始专注于俄国内战(1917年11月至1922年10月),这标志着一战东线战事的结束。

也就是说,长期的战争消耗耗尽了俄国的国力,最终导致其内部矛盾激化,最终结束了东线战事。无独有偶,一战西线战事的结束也出现在战场之外。美国于1917年4月6日对德国宣战,让美国的战争潜力立即在战场上体现出来。1917年4月,法军在春季攻势中战败,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物资开始大规模抵达欧洲,法军在第二次凡尔登战役和拉马尔迈松战役中获得了胜利,但英军发起的帕森达勒战役和康布雷战役却毫无进展,让交战双方总体上依旧处于胶著状态。

12月,随着德国与苏俄开始进行谈判并很快就签署了停战协议,有大约33个师的德军精锐部队迅速从东线转移到了西线。按说德国可以从此夺取西线战事的主动权,但德国统帅部却反而陷入了焦虑之中,俄国已经因战争潜力耗尽不得不退出东线战事,随着美国加入西线战事之后,美国巨大的战争潜力是德国远远无法比拟的,如果不能通过进攻迅速结束战争,德国的战争潜力也很快就会被耗尽,德国就会遭遇俄国一样的结局并再次引爆欧洲革命。

德国已经打不起消耗战,进攻、进攻、再进攻就成了德国唯一的选择。当战场上的战术被场外因素僵化地固定之后,德军就已经陷入了被动局势,同时,美国装备和军队已经大规模投入到战场,让德国的攻势逐渐被迟滞了下来。到了1918年7月,联军挡住了德军的攻势。8月,英法联军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军队为先锋,再加上600辆战车和800架飞机的支援,在战场上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当时的德军总参谋长兴登堡因此说8月8日是“德国陆军最黑暗的日子”。

到这时,在战场上联军以216个师对付德军197个师,虽然联军占据了优势,但考虑到德军的战斗力,显然不能说战争已经结束。但事实上战争已经结束了。既然德军的攻势已经被迟滞了下来,意味着再次进入消耗战,美国的战争潜力开始充分发挥,相反,长达四年的战争消耗让德国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已经枯竭,以至于各师都无法满员,这极大地削弱了德军的战斗力;

德国经济已经满目疮痍,装备和物资的供给十分困难,说明德国的战争潜力已经枯竭,国家已经灯枯油尽。此时,1917年俄国革命的一幕终于也降临在德国,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尔港首先发生起义,11月8日,工人与士兵占领了德国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为“议会共和”作准备。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