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中日之间一衣带血,倭国忘恩负义酿成血债

实际上,在民国时期,很多文人的书信往来有很多互称对方为“君”,鲁迅在纪念刘和珍的文章中,也写到刘和珍君。君是尊称,也是雅称,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符号。

时至今日,连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也被一些人理解为日本所有。

实在令人叹息。

中国人因为对日本的厌恶和痛恨,对日本偷走的中华文化元素也充满了敌意。有些东西,本来是中华所有,日本偷窃借用,我们就认为是日本的,所以一并反感了。当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今天的人对古典文化的传承有限,才有诸多误判。

一、文明输出

针对这种文化断层的现象,忽然想起某服装被联想到鬼子服装的事件。据一些“人民群众”说,衣服的形式令人联想到日本军国主义元素;军绿色也令人联想到军国主义元素。两种元素叠加,让人不舒服,所以要批判,要抵制。

想起某省两大城市广场的标志,据说一个是泉字的立体塑像,一个是火炬的立体塑像。有人调侃,这两个塑像的共同点就是让人打眼一看就联想到“一坨翔”。在听了这说法后,再去看这塑像,如果擅长联想,看到这俩塑像,确实会让人想到这个意像。

这种联想问罪的操作,实际上是非常微妙的事情。

面对这种舆情,谁来做裁判进行定性呢?

在此类事件中,固然某些人在解释创意时的态度令人不愉快,但是引人联想的连体帽源自中国古代笠形盔的创意倒也不虚。

前两年,越南文物部门公布的复原古代陈王朝陈嗣庆的复原画像,复原后的效果图明显抄袭了中国宋朝的戎装。越南复原的头盔是照抄中国南宋的头盔,有趣的是,抄袭的来源甚至都不是博物馆实物,而是中国盔甲的复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