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冬奥会期间,我在医疗防疫工作组工作专班,主要负责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工作。我们协助北京冬奥组委不断完善《防疫手册》,制定10余个技术文件,为竞赛场馆(群)、签约酒店等各类场馆开展工作提供技术遵循;围绕签约住宿设施和工作人员(志愿者)集中驻地公共卫生保障,建立“4+1+1”方案指引体系,并开展全员培训……
参与冬奥医疗防疫保障任务是荣耀,更是责任与担当。特别是面对高峰时每日逾千名入境者,一方面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感到无比自豪,另一方面也为境外人员可能带来的疫情防控风险而感到深深不安,可以说每天都如履薄冰。入境病例每增加1个,就觉得风险增加了一分。为了万无一失,我们每天都在思索,不停地查找,看看哪里还有防控漏洞需要去堵,防控措施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方面,防控措施的执行是否兼顾了赛事正常运行和冬奥会参与者的健康安全……
我还记得2月5日,5岁的儿子给我发来一段视频,他说“爸爸,生日快乐!”孩子的笑脸一下子消除了我春节无休、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疲惫,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家人的默默支持,增添了我为冬奥守好疫情防线的信心和力量!
图为陶亦为(右一)冬奥期间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工作。受访者供图
专挑“坏天气”上山
【个人简介】陶亦为,37岁,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副首席预报员,冬奥期间任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预报员。
【自述】雪车、雪橇速度快,计分精度达到千分之一秒,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比较高。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有可能会造成赛道结霜,影响比赛成绩。
山地气象预报是世界性难题。2017年5月,我作为第一批人员,加入延庆冬奥气象现场服务团队。为尽快提高预报水平,我翻阅大量文献,反复分析不同天气背景下海坨山的温度、风、风向的变化规律;我们还专挑强降雪、寒潮、大风等“坏天气”去爬海坨山,专门去体会天气变化。尤其是2018到2019年,赛区正在建设阶段,山上没有路、气温低,往往上一次山就要5到6个小时。
通过不断深入海坨山,积累对复杂地形下天气要素的认识,我逐渐摸清了海坨山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也提升了自己的预报水平。
2024-11-22 09:56:55
2024-11-22 10:06:20
2024-11-21 10:24:15
2024-11-21 10:13:52
2024-11-20 09:45:53
2024-11-20 09:34:44
2024-11-18 13:29:04
2024-11-18 13:36:26
2024-11-15 09:42:12
2024-11-15 09:39:10
2024-11-14 10:29:55
2024-11-14 10:22:36
2024-11-13 09:26:00
2024-11-13 09: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