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我国的粮食产量保住了,另一个危机却悄悄袭来

当地一名干部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耕地水肥条件,不少农户改种水果、蔬菜等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一亩苹果园收入能顶10亩粮。”当地一名村民说。

记者走访一西部乡镇的部分坝区,看到连片耕地种植的基本都是经济作物。该镇负责人对记者说,全镇高标准农田“非粮化”部分约占2~3成,主要是经济作物。数据显示,该乡镇某坝区的1万余亩大部分为高标准农田,目前发展有近8000亩经济林果、蔬菜、中药材、烤烟等作物。

当地干部表示,近些年来,这个省大力推进地方发展经济作物,使用了大面积的耕地。去年以来,各级政府要求保障“粮食安全”,制止“非粮化”趋势。目前的政策是,过去已发展的经济作物可以继续,但不能新增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作物。

有基层干部表示,虽然加大了工作力度,坚决制止新增耕地“非粮化”,但历年来存量不少,去存量任务十分艰巨。

基层干部认为,高标准农田“非粮化”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种粮效益低、意愿不强;部分地区补贴给确权的农户而非种植户,导致种粮大户积极性不高。

遏制增量 化解存量

高标准农田“非粮化”将影响种粮的高质量耕地数量,增加粮食安全隐忧。受访者建议,强化源头管控、加大处置力度、增加社会化服务,确保良地种粮,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加强源头管控,规范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防止高标准农田“非粮化”。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在今后的高标准农田项目计划对接和立项审批中,将把防止“非粮化”作为审批立项强制性要求。指导、跟踪高标准农田项目县(区)落实防止“非粮化”措施,强化监督检查。

坚决遏制新增高标准农田“非粮化”行为,分类妥善解决历史存量问题。云南、贵州、江西等地干部建议坚决遏制住耕地“非粮化”增量,同时对存量问题摸清情况,分类稳妥处置,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不破坏耕地质量。

建议建立纵横结合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山西、江西、内蒙古等地干部建议,国家层面加大耕地保护补偿力度,积极推进中央和地方各类涉农资金整合,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将补偿资金分配给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承包人;建立横向耕地保护补偿机制,通过跨区域耕地保护补偿解决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保护主体与受益主体利益不对称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