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我国的粮食产量保住了,另一个危机却悄悄袭来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各地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地力保护措施,对稳粮增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在部分省区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高标准农田“非粮化”情况不同程度存在。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田地水肥条件改善,少数地方在经济比较效益影响下,将高标准农田种植经济作物。

受访者建议,逐步化解高标准农田“非粮化”的历史存量,优化区域种植结构,强化高标准农田验收后续监管,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粮袋子安全”。

高标准农田助推稳粮增产

去年以来,各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工作进度,高标准农田在稳粮增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走进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温家山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地,只见铲车、挖掘机等大型机械正进行农田覆土作业。田埂旁,施工人员在铺设节水灌溉设施……

工程负责人刘浩表示,温家山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包括整修机井、铺设田间道路、安装高效节水装置等。项目实施后能让当地耕地地力提高一个等级,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旱作农田粮食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灌溉农田粮食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据了解,截至去年底,山西全省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约为1900万亩。

“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粮食亩均增产50~80公斤,全省去年粮食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表示,截至2020年底,云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53.7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6.35%,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2400万亩目标任务。

江西省在2017年至2020年间,共投入347.97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179.53万亩,粮食产能亩均提高100斤以上,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防止“非粮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广西出台文件,要求全区严格贯彻落实防止耕地“非粮化”要求,坚决止住新增;并将防止耕地“非粮化”列入2021年度设区市综合绩效考评指标。

内蒙古、贵州等地坚持耕地管控、建设、激励等多措并举,持续优化粮食作物区域布局和内部结构,加强了耕地种粮情况监测,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每年开展耕地种粮情况监测评价,建立耕地“非粮化”情况通报机制,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存在高标准农田“非粮化”苗头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田间种植保障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也正因如此,少数地方调整高标准农田种植结构,选择经济效益高、补贴多的作物,出现高标准农田“非粮化”情况。

北方某市是当地最大的小麦主产区,2012年该市小麦收获面积超过500万亩,今年小麦收获面积仅为400多万亩。期间,全市累计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面积超3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种粮面积反倒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