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美国对华变温和了?三针猛药,果然原形毕露了

至于“能合作的地方合作”,美国政府非但没在抗疫等“能合作的地方”合作,反而大搞对华“甩锅”把戏。对华合作?一个字,就是“虚”。

怎么看“必须对抗的地方对抗”?美方在涉疆、涉港、涉台议题以及“网络攻击”“经济胁迫”等对华表示“深度关切”,还指责中国威胁“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以及美国坚守的所谓“利益和价值观”。美国要在这些领域跟中国对抗,但中国也已多次严正表态,在这些方面,中国“不能妥协、无法退让”。

基于此,布林肯的话实际上是“合作”最虚,“竞争”最实,而“对抗”下手最重。中美关系主导范式是竞争加对抗。而受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影响,拜登政府在这三者中如何选择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第三个场景是7月中美天津会谈。美副国务卿舍曼称希望中美关系有“护栏”和“参数”,不希望激烈竞争演变为冲突,说美方的目的是“管控”。

但怎么管控?“护栏”和“参数”又是什么呢?美方所谓的“护栏”,实际就是它所谓的“规则”;“参数”,就是坎贝尔所说的拜登政府对华政策运作所依据的、布林肯提到的“一套新的战略参数”,即“该竞争的地方竞争,能够合作的地方合作,必须对抗的地方对抗”。

说白了,美国的“管控”是“单行道”,要管控的是对方而非自身,是让对方“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而非美国自身“遵守规则”。美国自认为是此类规则的捍卫者,还称将“从实力地位出发”迫使中国遵守这些规则。而所谓“实力地位”实则要借助盟友力量。

因此,美方态度依然明显,即它认为中美关系发展到如此地步是中国的责。美国把中国视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要跟中国进行“极端竞争”,但又不希望演变为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