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研究认为,在美国社会中占据主流的是大量的中间派温和选民。因此两党政治精英基于赢得社会多数选民支持的需要,其政策导向会相应地向中间立场靠拢,不至于过分激进。
然而四年前的大选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界开始调整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
在本次大选中,选民投票热情空前高涨,两位候选人获得了美国大选史上排名前两位的普选票数。尽管两位候选人的内外政策大相径庭,但双方的普选得票数差距却并不悬殊。
这一现象显示政治极化已经不再是美国精英的专属,公众中也出现了明显的“为反对而反对”的典型性极化特征。
公众的政治极化固然与其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紧密相关,而选举政治的推波助澜作用也不容小觑。在选举过程中,竞选双方频繁的“污名化”和“小动作”导致所有候选人的个人形象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其政策主张的合理性与可信度也因此大打折扣。
以胜选为目标的政治人物必须善于察觉和捕获社会中的趋势性变化,也善于有意识地出台更能吸引各自目标选民的政策主张,从而驱策已有立场分化趋向的公众进一步向极端化方向聚集。
另一方面,美国社会韧性快速下降,软实力严重缩水。韧性是衡量一个国家抵御冲击能力的重要概念。
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常年追踪亚太区域国家实力对比情况。
在其每年发布的国家实力评估报告中,“韧性”是国家实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当中涉及国内制度稳定性、地缘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等一系列重要指标。
多年来,美国因其民主制度表现“稳定可靠”而在该领域得分较高。其他围绕美国实力消长的评估也普遍考虑到了其民主制度的“自我修复”和“自我纠错”能力。
这一类评估的思路同小约瑟夫·奈在论述美国“软实力”时的视角有异曲同工之效。然而本次大选反映出的却是美国的社会韧性正在持续下降。
很明显,一个社会撕裂日趋严重的国家很难具备较强的抵御内外冲击的能力。
2024-12-23 16:02:27
2024-12-20 10:04:15
2024-12-19 09:54:42
2024-12-19 09:50:26
2024-12-18 11:39:44
2024-12-17 10:11:38
2024-12-16 10: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