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奇闻 > 正文

人民币上有一“错别字” 竟没发现

对此,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回应称:“圆”字属我国文字中的传统汉字,有多种用法、包涵多种意思的文字,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典籍中,除了注释其它用处外,其中注解为货币单位,与“元”在货币上同用同意,可互为通用。

也就是说,在货币上既可以印“元”也可以印“圆”,两者都是正确的。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币纸币上印的是“圆”,而硬币上印的是“元”,这就是你看到的同一套人民币两种用法同时存在。既然互为通用,为何纸币上不使用更有货币意义的“元”字,而要用含义更多的“圆”字呢?

其实,这有历史原因在里面。明清时期,中国最主要流通的货币是银子,当时中央政府没有制定统一制式的银币,而是各地方根据当地材质、工艺自行制作,因此市面流通的银子的形态、成色和重量都不一样,人们在使用银子的时候,需要看成色和大小,通过称重量来确定银子数量,当时以“两”为计量单位,比如“一月工资3两”、“一栋房子200两”。

当时,欧洲采用“银本位制”,在明朝时期就有大量欧洲统一制式的银子流通到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就有更多的欧洲银币进入中国。国外银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同一单位的银子有统一的形状(一般为圆形)、重量和成色,因此十分方便流通。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1910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银本位币制则例》,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近代货币制度,确立了以“圆”为货币单位,圆、角、分、厘各以十进位的货币制度,其中圆、角、分三种货币单位一直沿用到今天。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在北洋政府时期,铸造的各种银币均被称作“银圆”,可以看出圆是当时的货币单位。1935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发行法币(一种纸币),以取代北洋政府时期的银圆,法币仍然以“圆”为单位,纸币上也有“圆”字样,并且规定一法币等于一银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取代国民党时期发行的所有货币,同样作为惯例,也以“圆”为单位,并在所发行的纸币和硬币中用过“圓”、“圆”、“元”三种字。不管哪一种,其实都代表的是同一种货币单位:元。

不过上面这三种字,笔者更喜欢“圆”字。一是它有历史意义,人们习惯了使用这个字;二是从字型上看,“元”是四周开口字,“圆”是封口的字,寓意我们都是其中一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经济建设和享受成果每人有份。三是“圆”有团团圆圆、家和万事兴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