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清明祭扫习俗源于何时?

清明扫墓,现代人一般神情肃穆地完成墓碑前焚烧纸钱、磕头敬香、跪拜洒酒、坟头挂“纸钱”等程序后,便游赏山水、酒食一番。那么,“先”何以值得“祭”、“祖”何以值得“念”、“碑”及“纸钱”缘于何时呢?

《礼记·檀弓下》曰:“夫鲁有初,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恒楹。”——丰碑,即以大木为碑,原是天子之制。而作为一方诸侯的鲁国国君是没资格享用的、诸侯大夫级的“三家”更没资格享受“恒楹”待遇。这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军阀不把天子放眼里的“礼乐崩坏”,也透露出周朝贵族死后就已于坟前立碑的信息。

石碑可能出现于汉代,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卷六“碑碣”条云:“墓前碑碣,未详所起……前汉碑甚少,后汉碑蔡邕、崔瑗之徒多为人立碑。”东汉大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无愧辞。”这说明,到了后汉,坟前立碑普及到平民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