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王毅一回国,西方传来大消息,排队来华谈大事

结合上述表态,我们不难看出,米歇尔与冯德莱恩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欧盟内对中国的矛盾态度,既想与中国做生意,又对中国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不尊重中国立场。将俄乌冲突跟中欧关系混为一谈,主次不分。这也是大部分欧洲国家的通病。也给中欧关系人为设置了瓶颈。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受西方国家制裁的俄罗斯被限制了能源出口;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程度较高的欧洲国家不得不花费高昂代价,开始痛苦的能源转型,而北溪管道被毁更是断绝了欧洲与俄罗斯重修旧好的可能。

长年累月对乌克兰的援助也让欧洲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其实很希望俄乌冲突早日结束。但在这个过程中,已经预设立场的欧盟并没有话语权,真正有能力对俄乌冲突产生影响的,也就只有中美俄三个大国。美俄的立场是针锋相对的,那欧盟就只能寄希望于中方“选边站”。

但“选边站”并不符合中方的战略利益,也违背了中方一贯的劝和促谈立场。本来在“止战”这点上,中欧的立场其实是一致的,双方可以谈。但是,对战争导因的立场不同,对结束战争的方式理解不同,导致了中欧无法就俄乌问题继续谈下去。另外,欧盟国家中大部分也是北约成员国,对北约的东扩行为,其实是既得利益者,忽视了此举对中俄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安全威胁;

说到底,欧洲国家希望的战争结束是以俄罗斯失败为前提,但中方坚持要照顾到各方安全关切。这就导致中欧双方对于事件的解决途径,也无法达成共识。

欧盟必须认清楚一个事实,强迫中方“选边站”,不可能取得任何效果。俄乌冲突如果扩大化,致使全球出现阵营化对抗格局,那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这也是中国一直在竭力避免的事情。从长远来看,在俄乌事件里,中国的选择和建议更有利于地区发展。欧盟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迟早要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