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俄罗斯大飞机,活脱脱的一手好牌,硬是打烂了

处处碰壁,受制于人

说到底,中俄合作的阻力,还是来自俄罗斯被欧美制裁。

PD-35发动机的要求是高,但凭借前苏联的家底,也不可能达不到,投入到位的话,绝对没问题,这一点双方是论证过的。

而对俄罗斯来说,当务之急是完成前面两个项目里PD-14和PD-8两款发动机的量产,解决国内面临趴窝的两款飞机的卡脖子问题,中方亟需的PD-35自然要靠边站。

最近还有消息说,俄罗斯准备放弃与中国共同研制飞机,但会以材料和零件供应商的身份继续参与项目。

中俄之间唯一的联合研制飞行项目,现在也不知路在何方。

三面出击的俄罗斯,还有苏联大飞机的家底加持,却处处碰壁,直到现在也没能在民航领域做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反倒是让中国占了先机。

一定有很多人奇怪,俄罗斯搞大飞机的家底这么厚,怎么就没能满足西方航空的标准,把大飞机这事儿搞好呢?

局长在这里姑妄总结一下俄罗斯的教训。

第一,体系不同,矛盾很多。

众所周知,俄罗斯与西方一直不和。

在航空系统里也是两套思路,工业化思维和供应链体系很不一样。

西方的航空工业体系更市场化,在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迭代更新,不断完善工程体系、质量体系、服务标准。

尤其在客户体验、验收程序与产品监管验证制度方面非常领先。

俄罗斯航空工业体系的特点是设计与制造分离,设计局和制造厂各行其是,两个单位是平行单位,前者只花钱,后者能赚钱,也更有话语权。

两种不同的思维和体系,强行合作,自然是无法弥合。

第二,主次不分,被卡脖子。

搞大飞机肯定是大项目,大项目搞国际合作是天下大势。

怎么合作,就是艺术了。

抓大放小才是正路,但俄罗斯人显然没把这个问题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