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全球资本大逃亡,印度一把好牌打废了,自作自受

莫迪以国家安全、税务审查等理由,对外资企业进行各种“经济勒索”,借着中美博弈的大背景,将打压的主要矛头指向中国企业,用各种下三滥的招数排挤中企。

这不仅使中企损失惨重,更是挫伤了所有外国企业的营商积极性,政府的系统性腐败、市场规则意识的缺乏、经济政策的随心所欲,都导致跨国企业不得不退出这个是非之地。

不管印度找什么借口,最终都会把落脚点放在“国家安全”上,用地缘政治对抗来掩盖经济政策的无能,极力鼓吹与“脱钩”中国,妄图接盘欧美国家从中国转移的产业链。

众所周知,印度一直希望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并高调推出“印度制造”计划。因为对于印度这样一个贫穷人口大国而言,只有大力发展制造业才能解决庞大的就业问题。

中国的竞争对手们当然愿意帮印度一把,纷纷鼓励跨国公司从中国迁到印度,帮助印度完成产业链建设。

但现实是,疫情期间全球流入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例从3.4%下降至2.8%,而中国的份额从14.5%上升到20.3%。可见跨国公司仍然更青睐中国市场而非印度。

由于印度劳动力素质低下、基础设施落后,再加上社会分裂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大多数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了越南、泰国等国家,只有极少数选择印度。

印度的市场的确庞大,但也要考虑到当地民众的消费能力,毕竟外企都是来挣钱的,不是来扶贫的。

疫情期间,印度政府向8亿民众分发粮食,保证其基本生存物资。从表面上来看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成绩,但这个数字也意味着印度有近60%的人口是中低收入甚至贫困人群。

一个靠政府救济才能勉强度日的群体能消费得起那些跨国公司的中高端产品和服务吗?显然不行,印度的消费人口是多,但购买力太低,只有中国的1/5。显然不管在生产还是消费上,印度都还不是中国的对手。

印度赶超中国的雄心很美好,但是短期内是无法实现了,或许长期也不太行。

当然,虽然印度存在各种问题和挑战,但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摆在这里,依然具有强大的经济潜力。

不过印度经济想要崛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是说进入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中就成功的,主要还是取决于自身的政治经济改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印度国情,如果只是一味谋求地缘对抗和大国竞争,印度绝对走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