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刚刚上海总算传来好消息了,关于全国大局

上海,确实是全国的上海

上海开启防疫模式以来,“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喊得震天响。可是,并不是喊这句口号的人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上海不仅是中国的经济重镇,更是中国的物流中心。

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同年,长三角省市企业经上海口岸进出口8.18万亿,占口岸进出口总值的81.1%。

试想,如果上海2021年也频繁开启封控模式,会是怎样的经济后果?正因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所以要在防疫的“万无一失”和维持社会正常运转之间“走钢丝”。

如果不能理解上海保持社会平稳运作的重要经济意义,谈何“上海是全国的上海”?

这世上没有“既要,又要”的完美方案,只有哪些代价付得起、哪些代价付不起的艰难选择。

有的代价看上去很不起眼,却比想象的要沉重得多。物流就是如此。

支持实体经济,所有人都觉得重要,可是有多少人意识到没有物流保障的实体经济寸步难行。

原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你是什么高薪科技企业,都没有用。而且越是高端产业,越是高度依赖物流体系。缺个螺丝你找个替代容易,缺了芯片,拿刻刀、烙铁现做吗?

所以上海静止了,华为急了、新能源车产业急了、芯片制造企业急了。如果说上海人吃不吃得上菜是目下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那么一众企业的停车停工危机,则是关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大问题。成千上万亿的经济损失,损失的不只是这些企业,而是消费、投资的经济大账。产业园区里的工厂静止了,马路对面的烧烤铺少了很多生意。

庞大的物流体系串联起了所有的市场主体与个人家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公路连接着希望,也连接着痛苦。蔚来的车玻璃在上海码头仓库了晾十四天“消毒”,合肥又多了几个夜不能寐的打工人。

“两害并举取其轻”的道理简单,孰轻孰重却是难解。上海一直在解,中国也一直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