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中国人还能不能吃饱饭?清华副院长给出答案

受疫情、俄乌冲突影响,近期国内小麦、大豆、玉米等价格有所波动调整,但从整体看,中国粮食价格在可控空间,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粮食价格并非大起大落,而是此消彼长的状态。

也要关注到,当前中国整个资源型农产品(主要依靠耕地生产的农作物)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去年,中国粮食进口量达到历史高点的1.62亿吨,其中最大宗的是大豆,算上大豆,中国粮食的对外依存率已达到19%。肉类对外依存度也达到9%。

要强化底线思维。在新形势下,粮食安全观要由“口粮安全”变为“食物安全”,高度关注资源型农产品的自给率,确保全部食物自给率不下降。

中新社记者: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公斤以上,远高于国际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在保障粮食安全上,中国有哪些粮食安全理念和举措?

张红宇:中国自古就是农耕大国,一直将粮食安全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比如“百业农为本”“粮安天下”“节约粮食”等理念都体现出这一特性。

中国的粮食安全观有自己的个性,也与其他大国具有共性,即“在吃饭的问题上不能受制于人”。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比如,美国是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国、农业最强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欧盟的大国,也是粮食强国。

当前,中国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虽然人口增速放缓,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食物需求结构升级、城镇化进程加快,对肉类、高品质食物的需求持续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升。中国政府将粮食安全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将粮食安全视为底线任务和重中之重。

中新社记者:面对近年来风云变幻的全球粮食价格和近期的俄乌冲突,中国如何端稳本国饭碗?

张红宇:俄乌冲突对全球粮食供给的影响巨大,也给中国敲响了警钟。面对严峻形势,去年中国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的供应”,将生存和安全摆在了更加凸显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