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逼得欧美现出原形!普京下了一盘多好的棋?

俄乌冲突发生后,欧洲多国打破诸多原有“禁忌”,密集出台应对举措,其防务政策进入新一轮变革期。

对乌军援屡屡破例。德国突破此前禁令,首次公开向“战乱地区国家”输送防空和反坦克等“致命性武器”。

瑞典、芬兰均实质性放弃“中立”传统,对乌提供武器弹药支持。

欧盟宣布动用多达5亿欧元的“欧洲和平基金”,“史上首次”为“正遭受攻击的国家”购买、运送“致命性武器”以及燃料和防护装备,已基本用完该基金本年度的预算份额。欧洲多国公开支持或默许本国公民作为“国际雇佣军”赴乌参战。

扩军备战风潮涌动。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自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国首次大幅追加国防预算,宣布设立总额达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用于提升军备,且表示今后每年都将把国防开支提高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以上。

这也意味着,德国将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三大军费开支国。

德国国防部已宣布,将购买35架美制F-35战斗机。

波兰加速从美国接收250辆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其议会几乎全票通过《保护祖国法》,规定自2023年起,将国防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目前的2%提升至3%。

此外,还有多个欧洲国家出台了提升军备的方案。

北欧国家转变立场,积极靠拢多边防务机制。

芬兰民意发生重大突变,民调中首次出现了过半数人员支持加入北约的状况。

瑞典和芬兰两个“中立国”政府均愿强化与北约的关系。

秉持“大西洋主义”和“北约至上”的丹麦,则有意参与欧盟共同防务机制,拟于今年6月就此事举行全民公投。

诸多欧洲国家防务政策的调整如此相近,既是面对变局的应激反应,更是由于俄乌冲突深刻影响了欧洲人的安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