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俄乌之间并非只有“怨”,也有带着厚重历史沉淀的“情”,有人甚至会用“手足”来形容它们曾经的关系。
双方“结盟”的开端远远早于苏联时期,可追溯至1654年。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乌克兰对俄罗斯在战略利益以及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重要性由来已久,也能为乌克兰人如今对俄复杂心态的源头找寻到一些线索。
对“结盟”协定的不同解读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结盟”故事可以从1654年讲起,这一年,沙皇俄国与盖特曼政权签署了《佩列亚斯拉夫协定》。
当时盖特曼政权由盖特曼·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领导,他从1648年起率领民族起义,试图脱离波兰立陶宛王国的统治,并先后向土耳其苏丹和沙皇请求支援。
与波兰人谈判破裂后,沙皇俄国向盖特曼伸出援手。
《佩列亚斯拉夫协定》实际承认了盖特曼控制的地区拥有自己的领土(基辅辖区、布拉茨拉夫辖区、切尔尼戈夫辖区以及沃伦辖区的一部分)、行政管理系统、军队、外交权等。
乌克兰人在与“莫斯科同盟”关系中找到了对其自身的庇护和保障,但纵观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很难说他们真正取得了“自主”地位。
由于没有确凿的文件佐证,后世的历史学家对《佩列亚斯拉夫协定》的内容及性质众说纷纭。
俄罗斯国家法史学家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认为,这份协定确定了“君合国”,即在一个君主下的合并,且有一定有效期。
一些乌克兰学者则认为,该协定确定的是在自治基础上并入莫斯科,属于“不完全兼并行为”,是一种“纯粹的封侯从属关系”。
乌克兰历史学家利平斯基表示,这并不是“合并”,也不是“附庸依附关系”,协定签署双方只是建立了军事同盟。
与盖特曼政权达成“同盟”后,俄国与波兰之间爆发了长达13年的战争,直至1667年。
俄总统普京在去年发表的一篇关于其“乌克兰观”的长文中写道,根据俄波1686年签署的《永久和平条约》,基辅和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归俄国,包括波尔塔瓦地区、切尔尼戈夫地区和扎波罗热,这些领土被称为“小俄罗斯”。
第聂伯河右岸的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则归波兰。
自此,俄国拥有了通往欧洲的出海口,开始越来越多地接受欧洲文化。
18世纪下半叶,俄国借波兰中央政权衰弱之时联合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大公国瓜分波兰,第聂伯河右岸大部分地区成为俄领土。
到18世纪末,90%的乌克兰人居住在俄国疆域内。
彼得大帝在统治时期专门组建了小俄罗斯部,取消乌克兰的自治权,按照俄社会模式、价值观念、语言文化等构建乌社会,确立俄语的官方地位,并在宗教领域进行同化。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部分乌克兰人趁机成立政权,向德国提供粮食,请求德国派军入驻。
原本他们心里的小算盘是借助德国力量把俄势力赶出去,却没想到德国进入后直接将他们赶下台,建立了一个傀儡政府。
后来,苏俄红军夺回了乌克兰。
1922年苏联成立,乌克兰作为第一批四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并入苏联。
2024-11-22 09:56:55
2024-11-21 10:13:52
2024-11-20 09:34:44
2024-11-18 13:29:04
2024-11-15 09:39:10
2024-11-14 10: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