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好事会越来越多!

还有,上海交通大学125周年校庆之际,81级计算机系校友、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宣布个人出资1亿元,为母校捐建一座绿色水冷高性能计算中心,旨在赋能基础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

接收到最多社会力量的,则还属西湖大学。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的发起和筹建,集合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还有很多知名企业家的捐赠支持,包括马化腾、杨国强,等等。

类似的好事不胜枚举。

有一点值得注意,现在的捐赠,往往不是简单直接捐钱捐物,更多的是“深度捆绑”。

作为产业界的代表,各行业的优秀企业,有充足的资金资源,经年探索和实践,他们也已经摸索出一套丰富的产业经验和技术落地应用方法论。

而学术界的代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擅长的则是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把二者结合起来,打通“产学研”,充分发挥“两个代表”的各自优势,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达到1+1>2的效果。

早在上世纪初,创新理论鼻祖、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不难看出,“产学研”合作过程就是生产要素重新组合过程,就是技术创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