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消失114天后,马云终于重出江湖!

阿里为何“下乡务农”?

阿里“下乡务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2019年,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首次亮相,开始建立产、供、销三大中台,在全国落地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对农业产业进行全链路数字化升级。

为了帮助农民种出更优质的农产品,阿里合伙人戴珊成立大农业办公室,与众多科研工作者展开多层面合作,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袁隆平院士。

2020年,阿里数字农业的大格局成型,昆明、南宁、成都、淄博、西安的五大产地仓全部投入运营,形成全产业链赋能农业新模式。

数字农业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以四川理塘为例,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以前主要种植小麦青稞等作物,亩产不足1000元。而阿里数字农业基地建成后,黄瓜、萝卜、夏季草莓、高原小番茄等蔬菜都能种了,亩产升至8300元左右。

数据显示,2020年阿里数字农业基地已带动当地400多户藏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余元。同期,理塘县农牧民的年收入是1.3万元。全国像这样的村落还有很多,可以说阿里让无数村民找到了“致富密码”。

有人问,阿里费尽心思做数字农业,对它有什么好处?难道只是“形象工程”?

当然不是,阿里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肯定是要追逐利润的。之所以搞“大农业”,首要原因便是看中了其中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