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华信轰然垮塌,叶简明为华信包裹的外衣才被一点点撕开。秘密都藏在他所谓的“共同经济体”里。
简单来讲,在华信外部,叶简明有一系列众星捧月式的“卫星公司”。公司间互为贸易上下游,相互参股和担保。他们所起的最大作用,是帮助华信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
这些公司的老板多数为叶简明早期的创业伙伴,他们既是自己企业的直接负责人,又属于华信的“常委”。华信以及主席叶简明是这个体系的核心,名曰“盟主”。
通过各公司互串流水和虚假循环交易,华信不断开立信用证,滚雪球式借贷、偿债、再融资、扩大兼并。
接受《财新》采访时,叶简明曾介绍华信营收的计算方式:“基本算上游的进项,后来为了冲刺世界500强,下游的也算进去一部分。”这些上下游,就包括了兄弟公司配合的流水。一批货物藉此有了上百次的转手机会。②
据上海华信披露信息,2009-2016年,公司营收从3.35亿元涨至2472.55亿元,7年增长了700倍,占华信集团总营收从22.4%升至80%。可巨额营收背后,华信毛利率一直在2%上下。
《财富》杂志的报道中,叶简明将自己独创的“共同经济体”描述成“民营集体制”。关于这种体制最通俗的解释,恐怕还是后来《财新》文章中援引一位华信早期高管的说法:那时经常发不出工资,早期跟着叶简明从福建来沪的老板是带钱过来的,借了大量的高利贷。“常委”就是要带钱、带资源进来,交投名状。③
2024-11-22 09:56:55
2024-11-21 10:13:52
2024-11-20 09:34:44
2024-11-18 13:29:04
2024-11-15 09:39:10
2024-11-14 10:22:36
2024-11-13 09: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