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中国女首富与北京顶级会所的神秘事,不同凡响

官方的说法是,上世纪80年代,陈丽华移民香港后,在香港掘到了第一桶金。她在比华利低价买了12栋别墅后高价卖出,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

但民间有另外一种说法,陈丽华是依靠文革“破四旧”中遗留的文物发的家。

高中肄业的陈丽华进入缝纫社工作。改制公私合营时,颇具生意头脑的陈丽华,摇身一变,成了缝纫个体户。

在街坊的印象里,陈丽华最大的特点是豪爽。即便没钱,邻里需要帮忙,她从不推辞。

每年到了中秋,她会做很多月饼分发给街坊;过冬邻居家里没有煤气罐,她把富余的一个送出去,以至于后来小女儿结婚时,家里都没有煤气罐。

由于豪爽仗义,她结识了很多朋友,包括当时北京市副市长家的小保姆。通过小保姆的关系,陈丽华得以进入副市长家,还结识了其他一些官员。这些为她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通过各种渠道,陈丽华打听到在北京龙顺城中式家具厂里,保藏着大量文革中抄家得来的珍贵明清紫檀、金丝楠和黄花梨木家具。这些过去宫廷才能享受得起的名贵家具,如今静静地躺在角落。

因为当时这些古董还没有被定性为文物,除了少量的家具被退还之外,其他都属于无主之物。

只要把无主的家具变成自己的,立马就可以大发一笔横财。

陈丽华看到这个发财的机会,通过关系运作,用低价买下了这批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