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正文

揭秘基因编辑技术:霍金给出蓝图

1952年,美国微生物学家卢里亚发现了细菌限制一修饰现象。在瑞士科学家阿尔伯、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史密斯等人努力下,相关研究不断进步;1972年,伯格首次在体外实现了两个不同来源DNA的人工重组,伯格因这项成就分享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7年,多家实验室制备成功疾病模型。这种技术一般称为基因打靶(gene targeting)。随后经过完善与改进,上述技术在生命科学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卡佩基、史密斯以及另外一位科学家也因此分享2007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因编辑技术始于外国,但实际上,基因编辑的中国速度远超全球,争议如影随形。

2015年,中山大学教授黄军就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人类胚胎基因编辑。黄军就因此引来巨大争议,还入选了《自然》杂志2015年十大影响人物。

日本北海道大学生物伦理学家石井哲表示,黄军的研究虽规避了道德伦理问题,但依然引起科学界对于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后果的担忧。

2016年11月,《自然》杂志报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学卢铀教授以及团队已开展全球首例应用CRISPR技术的人体试验;2018年1月,《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华西医院卢铀教授所做的人体试验并非全球首例。早在2015年,安徽合肥的解放军第105医院已在病人身上使用CRISPR技术开展治疗,合作方是一家名为安徽柯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初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