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安倍国葬惊现4大细节,令人细思恐极

不过,要认识到,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都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20年时间里的日本政坛大佬。后来侵华战争爆发前影响日本政坛20年的桂太郎、西园寺公望等,都是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的接班人。

美联社在报道中用“罕见”一词描述安倍国葬,显然也是注意到“国葬”这种形式对于日本有着极其敏感的政治和历史意涵。

东京都千代田区的日本武道馆,“再次”作为国葬场地进入人们视野。

这座地标性建筑1964年作为东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而建,现在平日里主要是体育赛事或演艺活动的场地,东京一些知名高校的开学或毕业典礼有时也在这里举行。

但一场国葬,又让人联想到日本武道馆身上的“政治色彩”。

每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和首相都参加的“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固定在日本武道馆进行。有人这次还特意提到,武道馆的北门外侧,就是臭名昭著的靖国神社。

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1967年前首相吉田茂的国葬就在这里举行。媒体报道大都提到,55年后的安倍葬礼,是“二战后日本第二次为担任过首相的人举行国葬”。

对现在的日本,“国葬本身就不是一件正常的事”。BBC驻东京记者的话比美联社直接得多。

什么是日本“国葬”?安倍国葬当天,日经中文网等媒体又发文普及。根据二战前日本的“国葬令”,除了皇太子等皇室成员,还将对日本“有特殊功劳者”作为国葬对象。

注意,那是在“二战前”。

二战之后,“国葬令”被取消,日本没了举行国葬的法律依据。这次岸田政府绕过国会,引用“内阁府设置法”中有关“国家仪式”的条款强行安排安倍国葬,饱受质疑和批评。

虽然1967年佐藤荣作政府特批为吉田茂举行国葬,但总体上,“国葬”这种形式仍被与二战前的日本军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尤其是山县有朋、山本五十六那样的军国主义分子,也曾接受国葬。

BBC记者在报道中总结,安倍在任期间竭力推动的一个方向,就是“带领日本军事化”,通过架空日本和平宪法、允许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等不断往前拱,意图实现自我军事松绑。

走上东京街头示威反对国葬的上万日本民众,已在大声指责“安倍带领日本走向战争”。国葬这种形式本身,又被认为是二战前日本右翼用来鼓噪和煽动军国主义的一种手段。

既然有这么多“不愉快的”联想甚至汹涌如潮的批评,岸田政府仍然执意“复活”国葬,难怪连美欧一些媒体也都大感不解。

“分裂”,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