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他每年加班1500小时,打破美国20年封锁!

可想而知,这个技术一出现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纷纷斥巨资展开相关研制工作,但对比美国取得的重大进展,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对我国实行了严格的技术封锁,我们的初次研究就因为得不到差频信号而终止。

转机出现在1971年,钱学森将2张神秘的小纸条递到了国防科技大学,上面写的正是激光陀螺的大致原理。

即便如此,当年看到纸条的人都皱着眉头连连摇头说:“不好办。”

仅仅凭借大致的原理,无实物、无图纸,就想去研究一个真家伙出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其难度堪比让一个从未见过火箭的人去设计登月火箭。

当时,国内有十多家单位开展这项研究,但资料缺乏、经费稀缺、工艺不足,几年过去,可以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不少单位都选择了放弃。

彼时的高伯龙是国防科技大学的一名教授,除了教课外也会参与解决学校科研项目的问题,人们印象中每次只要高伯龙参与,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于是有人推荐,让高伯龙加入激光研究小组。

“半路入伙”却产生奇效,此前一直没有弄清楚的“离子噪音跟陀螺信号差异”问题,竟然被高伯龙用1个星期时间解决了。

同组的丁金星后来回忆说:“高伯龙一来,局面马上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