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中美关系将破冰?大人物拟9月访华,外交部表态

据路透社消息称,拜登特使约翰·克里计划于9月访华,讨论中美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

这是克里今年第二次以特使身份访华。

今年4月份,克里第一次访华时,外媒就从克里访华行程中解读出“白宫寻求合作”等拉拢意图,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克里任务艰巨”。

3月份时,美国方面曾在阿拉斯加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中口出狂言,叫嚣“从实力地位出发”,中美关系在那之后持续遇冷。

外媒有此看法不无道理,不过他们还是视气候合作为中美紧张关系中的一抹潜在“亮色”。

克里这次的出发点表面看依旧是气候问题,但隐藏在气候问题背后的却是欧美国家一手打造的环境政治。

诚然,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关注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全人类的问题”,事实恰恰相反,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具有局部性,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河流污染、土地污染、沙尘暴等等。

太湖污染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北京人,而中国前几年的沙尘暴虽说对日本有所影响,这也主要是媒体的渲染。

从这个层面出发,环境政治具有很明显的地方性特征,是很难成为全球政治问题的。

但是,当欧洲人将环境政治作为其“世界主义”理念的一部分时,就必须将其建构成欧洲人共同关心,甚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因此,像河流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就得被排除在外,而由于气候本身的流动性和不可分割性,“气候问题”很“荣幸地”被挑选为全球环境政治的话题。

也正是在欧盟的推动下,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进一步变成可操作的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