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ADE效应太可怕,新冠疫苗研发致命软肋?

虽然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引发 ADE 效应的可能性很小,我们依然不能忽视疫苗的潜在风险。

在 SARS 疫苗早期筛选的动物实验中,确实观察到过 ADE 效应的存在。但是更多的实验结果表明,那些可以引发针对 S 蛋白(病毒进入细胞所依赖的途径之一)中和抗体的疫苗,能够可靠地保护实验动物免受病毒的侵袭,并且没有感染或病情加重的迹象。这给了新冠疫苗研发提供了策略上的启示,研究人员也应该筛选是那些可以引发高浓度中和抗体的疫苗,这些疫苗的成功机会大,ADE 风险低。举例来说,只呈递 S 蛋白亚基的疫苗,理论上来说引发 ADE 效应的风险是会更低的。

灭活疫苗被认为在理论上有比较高的引发 ADE 风险,因为可能呈递引发非中和抗体的抗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生过灭活的 RSV(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导致了儿童接种者的致命性感染的案例。后续研究发现,因为使用了福尔马林进行的灭活,所以 RSV 表面抗原的构型发生了改变,引发的抗体在遇到真正的 RSV 病毒时没有起到中和抗体的作用,反倒是形成了免疫复合物(参见前文提到过的第二种 ADE 机制)。

不过即使是有“前科”,生命学科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了,加之人类对于灭活疫苗的研发也是最具经验的,所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 ADE 的风险。近期对于 新冠病毒肺炎 灭活疫苗的调查发现,进入临床阶段的灭活疫苗并非具有先天劣势。中国主攻的几个灭活疫苗项目,目前已经进入到了三期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