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比起机体的问题,强-5在服役之初乃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在航电和火控上的缺陷就显得很难接受,而这个问题还要看强-5的任务定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空军还未建立系统的战场遮断战术,而且也没有专用于此的各种装备,造成的结果就是强-5在服役后成了万金油,什么活儿都得干——既要像伊尔-28和苏-24那样承担战役纵深遮断,又要像米格-27承担战役/战术这段,人手不够的时候还要像苏-7/17干一把实时对地支援的糙活。
当时中国空军还受苏式作战条令条例影响比较深,就以战役纵深遮断为例,强-5的任务是能突击300~400公里,打击苏军合成集团军的战役纵深关键节点如前线机场、火箭旅,这意味着强-5至少要保证这300~400公里的作战半径、导航和突防能力。
作战半径可以用副油箱来解决,以苏军当时的雷达探测能力也不太容易快速扫描整个战场,只要注意别碰上“石勒喀”这货,低空突防也不算太高难度,最重要的还是导航问题。强-5早期配备的是无线电罗盘简易导航系统,这套导航系统在理想条件下飞行600公里就已偏航42公里以上,这怎么可能找到目标?再考虑到飞出国境作战,飞行员可选的导航方式只有最原始的地标导航,就算通过地标导航到了目标区域。以强-5的那低空突防,偏离一公里甚至只要多个小山包,就别想找到目标。
看,让强-5执行战役纵深遮断,实战中就算挂上“狂飙一号”战术核弹,跑这么远在这么差的导航条件下,还是洗洗睡吧。
战役纵深遮断不行那就战术吧,苏军规定坦克师和摩步师在核突击环境下任务纵深约30公里,先锋摩步团大概是10~15公里,强-5打击这点距离当然不是问题,真正有问题的是强-5配备的射轰-1瞄准具,在俯冲轰炸条件下误差约50米,考虑到坦克装甲车的大小,可以说命中全靠信仰。这个瞄准具的精度问题直到80年代初才解决,所以说执行战术任务同样力不从心。
强-5真正“脱胎换骨”是在80年代与西方开始合作后,出现了与意大利马可尼公司合作的强-5M和与法国汤姆逊公司合作的强-5K。强-5M加装了马可尼的任务计算机、平视显示器、大气数据计算机和惯性导航系统,整体作战效能比强-5Ⅱ提升四十多倍;
强-5K使用了汤姆逊和萨基姆的一整套惯性制导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激光测距仪和座舱系统后甚至将整体性能提升七十多倍。虽然强-5M/K最后都无疾而终,但90年代靠改进这两个项目的经验和航空工业的整体进步,拥有新型火控和航电系统,甚至前视红外吊舱的强-5D已经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不过在这个时候,强-5那单薄的身板成了大问题。以前当轻型攻击机,加上只是国土防卫,强-5的“腿”短点不是大问题,况且当时空军也没得选。但进入90年代后随着空军承担的作战范围越来越大,强-5明显变得不符合时代了,再加上歼轰-7/7A及苏-30MKK的出现,强-5在事实上已经寿终正寝了。
等到2015年军改时,早已不差钱也不差装备的中国空军把全部强-5退役,强-5自此也算完成了历史使命。
2024-11-22 09:56:55
2024-11-22 10:06:20
2024-11-21 10:24:15
2024-11-21 10:13:52
2024-11-20 09:45:53
2024-11-20 09:34:44
2024-11-18 13:29:04
2024-11-18 13:36:26
2024-11-15 09:42:12
2024-11-15 09:39:10
2024-11-14 10:29:55
2024-11-14 10: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