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推荐 > 正文

印度为何突然踩刹车变乖了?幕后有两大考量

然而,当中国以自身的实力击退印度时,这一目的显然也未达到,美国也应该看到了,印度不过如此。

中国的制造业靠的是自身基建、能源、土地、人才、教育、工业化所需要的天量原始资金、完善的产业链等综合因素才造就的,这里面的每一项因素,无不是中国穷数十年之功才达到,又岂是印度想象的那么简单。说得简单点,即使中国立马把产业链全部搬到印度,印度也接不了,因为当下印度不具备基础条件。

印度在对峙里搞的一系列事件里,唯一成功的,可能就是利用边境事件挑起民粹情绪,成功转移了国内视线、一帮政客也收获了相关政治利益,但这与印度付出的天量资源相比,收益实在微不足道。

未来走向如何?

在洞郎事件时,作者就给出了2点:

一是相信莫迪头脑是清醒的,没有像尼赫鲁那样完全昏头,而且莫迪也没有像尼赫鲁那样被民粹绑架;

二是印度当前也像中国一样,也需要把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机会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来。因此双方没有战争的必然性。

但同时,由于印度的霸权思维,又视中国为最大对手,还因为双方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悬而未决,所以如果让印度找到自认为的“机会”,它又可能“雄心大发”。像去年的“加勒万冲突”,正源于此。

未来一段时间,这种现状应该不会有太多改变。我们中国要做的,就是继续发展实力。对于任何挑衅中国的对象,强大的实力是对它们最好的威慑与反击。

(责编: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