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 国企这样做强做优做大

7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砥砺奋进的五年·全面深化改革”专题文章《国企,这样做强做大》。文章提出,新一轮国企改革不是“修修补补”,不避利益藩篱,不搞叠床架屋,是瞄准短板,聚焦痛点,迎难而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坚定目标、再次发力。

完善顶层设计、全面启动试点、“刀刃向内”健全监管……一系列改革措施,激发着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在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今年前5个月,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0376亿元,同比增长25.5%,中央企业今年6月实现利润1596.7亿元,创单月利润历史最好水平。到2016年底,全国国资监管系统企业资产总额144.1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101.8%,增加值贡献占全国GDP的1/7。

奔着问题去、撸起袖子干。改革快马加鞭,助国企跃上新平台、焕发新风采。

敢啃硬骨头,改革赋予国企新活力

国企改革一直被称作“难啃的骨头”。动力不足、机制不活、大而不强,种种难题困扰着国企。新一轮国企改革瞄准短板,聚焦痛点,迎难而上。

不是“修修补补”,新一轮国企改革更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顶层设计引领——2015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这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此后近两年,国企改革先后出台多个支撑总体框架的重要政策和“定点爆破”的专项政策,中央各部门出台110个配套文件。“1+N”文件体系及相关细则,共同形成了国企改革的设计图。10项试点探路——落实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企业薪酬差异化分配、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中央企业兼并重组、部分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行员工持股、推动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10项试点涵盖国企改革的方方面面。国企改革“四梁八柱”拔地而起,从“设计”迈向“施工”。

不避利益藩篱,新一轮国企改革真刀真枪、敢于“亮剑”。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率先启动实施,直指国企高管薪酬中偏高的、不合理的部分。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各自占比多少、依据有哪些,都放在阳光下。数据显示,改革后央企负责人薪酬水平总体有所下降,部分企业下降幅度还比较大。央企兼并重组大刀阔斧,有效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十八大以来,中国北车与中国南车、中远集团与中国海运、宝钢与武钢等30家央企相继完成重组,央企数量从117家调整到101家。央企间产业整合同步启动,首开先河的中航工业将地产业务整体划入保利集团。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向优势企业集中,目前国有资产在军工、电信、能源等领域占比达90%以上。

不搞叠床架屋,新一轮国企改革着力于改出新机制。公司制改革进入“最后一公里”。“2017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2020年,国有独资、全资公司全面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改革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出资人机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各自权责是什么,讲得清清楚楚,为有效履职建立制度保障。目前,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的改制面已超过90%。

制度变革激发了企业活力。一大批国有企业脱颖而出,不仅居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016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国的国有企业达到83家,占1/6,比2012年增加2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