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清明节过出更多“文化味儿”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其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就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厚重深远。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国务院将清明节列为法定假日。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时间的累积给予了清明的厚度,历史的行进赋予了清明的内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中,就完美地诠释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随着岁月流逝、时代变迁,清明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一种集体记忆,也是精神和信仰的重要时间载体。

“天涯共此时,同寄一缕哀。”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结伴扫墓、祭拜先人、寄托哀思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让即使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心生思念、心怀故人。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既昭示了清明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概括了“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本质内容。“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清明不仅成为了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