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要闻 > 正文

云南两会非遗人才培养不利发展 设立“非遗学院”

云南网讯(记者 赵岗 彭锡 罗浩)“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仅靠口传身授,不利于年轻人发展,建议在大学设立‘非遗学院’进行人才培养。” 1月17日,高德明等7位云南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件《关于加强我省院校培养非遗人才的建议》提案材料。

据了解,两会召开前夕,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和本报联合组织部分住滇全国政协委员、部分省政协委员以及媒体记者走进云南民族大学,调研了我省高校在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人才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当前面临的困难。

随后参与调研的省政协委员高德明、杨华英、何云葵、阎堃、黄峻、周勇、陈劲松7位委员又在会议期间查阅相关资料后,于1月17日联名向大会提交了一件《关于加强我省院校培养非遗人才的建议》提案材料。

据省文化厅非遗保护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我省69名国家级传承人去世11人,健在的58人中,80岁以上7人,70-80岁27人;1016名省级传承人去世239人,健在的777人中,45岁以下只有63人。由于许多民间非遗手工艺“因人而亡”,由于是独门绝技、口传身授往往随着民间艺人的离世而消亡,非遗传承人培养任务迫在眉睫。

在云南民族大学调研时,委员们就了解到但现阶段我省的非遗人才培养存在着诸多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传承,大都为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主要靠口传身授。由于这种方式是隔离于高等教育体系之外,对于年轻人来说,能学到技艺,但是拿不到文凭,缺乏日后发展必要的资质,即使个人很喜欢传统技艺,也很难做到义无反顾地投入学习。